隔离有感

杰拉斯 杰拉斯 | 时间:2022-09-10, Sat | 0 views
心路历程 

今年过年的时候,给自己立了一个 Flag——『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清楚自己想做成怎样的事,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遇到未知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朋友说,你这个 Flag 太大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未必能想清楚这个问题。确实,很多人或许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甚至连我自己,在立完这个 Flag 之后却也都一直没去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心中一直隐隐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刷抖音,不刷微博,卸载了知乎,让自己尽量远离短平快的碎片化娱乐,学经济学,学咖啡拉花,学架子鼓,让自己保持学习和输入,但这种不安全感却依然如影随形。我想这是因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人生和未来缺乏深度思考,只是依靠本能在生活和工作,才会看似每日忙忙碌碌,却不知走的路离我心中所向是近是远。

好巧不巧,八月底回了一趟广州,而回北京的航班上有一例新冠阳性确诊,我因此成了密接需要集中隔离,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倒霉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却也是一次机会,可以在一个外部干扰最少的环境中无聊,而长时间的无聊会降低多巴胺阈值,从而使人变得更加敏感,而我正好需要这种敏感度来静心思考,想想我年初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反思和收获

回顾过去这三年,自从接管了赛车游戏项目的研发工作,虽然自诩没有给自己设立边界,策划研发两手抓,Unity 现学现卖,三周完成了CP评估需要三个月完成的工作,但从此也陷进了一个两难境地:当我在制作人角色的时候,需要抽离业务细节,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思考游戏体验、养成系统、商业变现等的整体设计;而当我在研发角色的时候,又需要把思维沉浸到算法设计、UI 拼接、性能优化、Bug 修复等一个个业务细节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当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抬头看路的时候,项目没有可见的进展;当我长时间埋头做事的时候,又很难去不断审查项目的方向,关注市场的变化。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分工合作才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每个人做不同事情的机会成本不同,当你放下了擅长的事情,去做一件原本并不擅长,又对未来规划没有帮助的事情,那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况且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切换所消耗的精力,本身也是一种无谓损失。作为一个制作人,首要职责应该是『把握方向,把控节奏』,当然也并不是说制作人就不能写代码,如果拥有编程能力,能够让自己在最低的沟通成本下,实验和验证想法并找到合适的方向,这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但除此之外的其它业务细节,就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正如吴军所说:『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加忙碌。』这也是这三年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自参与工作以来,虽然工作内容和地点一直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只要硬着头皮上,靠着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总还是能独当一面,甚至超出预期的,于是我一直很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但到转型做中度项目之后,却一直没有足够突出的成绩,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甚至也产生了一些自我怀疑。但在后来的思考和总结中,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去工作方式的惯性导致的,以前所做的工作,基本都在个人能力的舒适区或学习区,所以在我的领域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军作战,缺少与其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但当所承担的职责渐渐逼近个人能力的瓶颈时,就需要从外部去寻找突破了。无论是与人多交流碰撞也好,还是多经历不同的体验也好,都是一种从外部打破固化思维的好方式。

听过这么一个说法,一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会在大脑潜意识里形成一个习惯回路,这些习惯回路的好处是可以让人反应更快,做事更简单,规避不必要的思考,比如刷牙、走路、打球,但坏处是某些错误或者不再适用的回路,人也会不假思索地执行,这个时候想要去改变,就需要主观意识介入,重新去梳理和总结各种相关信息,强行去给大脑重新编程,以便形成新的习惯回路。或许是生活的压力随着年纪逐渐增长,或许是整个社会的节奏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无效忙碌,我花在思考和总结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但如果再不去改变,潜意识里的习惯回路就会越来越固化,那么离成为一个无趣的人也就不远了。想方设法,比如尝试一下正念冥想,找回曾经那个爱思考的自己吧

总而言之,抓关键点,把控好节奏和方向,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多与他人碰撞、交流,多体验,多思考,多总结

我想做怎样的人?

写到这段的时候,想了很久迟迟没有落笔。我想,这个问题不亚于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是因为希望自己有一个方向,让我可以时不时审查自己,是否真的在往想要成为的自己努力。而这个答案,也可以作为我形成价值观方法论的依据,这也算是对『第一性原理』的一个运用吧。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很多去探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最终都会发现,活着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有些人甚至因此厌世,但我觉得,既然活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何不自己去为其赋予积极的意义?所以我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希望身边、甚至更多的人,生命中会因为有我的存在,而增加了更多美好的事情。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我想成为一个社会美好总剩余因我而增加的人。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那就让我去当一个英雄吧 😛。

我想做怎样的事?

按照第一性原理,如果从我想做的人来往下推,那我想做的自然也是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曾经想过可能教育行业会蛮适合我,结果,行业没了。我也曾在想游戏行业的意义,游戏行业其实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方向,甚至某知名媒体都称游戏是『精神鸦片』。游戏作为一种具有交互性质的表达方式,确实让人更加有沉浸感,让人更容易沉迷其中,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有人沉迷棋牌,是为了赌博,而有人沉迷棋牌,是为了打磨技艺突破极限;有人沉迷游戏,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我沉迷游戏,让我在高中自学了许多编程知识,强化了自己的爱好。

退一万步说,即便人们玩游戏是为了消磨时光,对社会又有什么危害呢?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为了使南京城的经济复苏,首先是通过恢复八百里秦淮河的繁荣开始的。曾国藩讲:『世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谋得不世功名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贩夫走卒,忙忙碌碌终其一生,能够修缮一个娱乐的地方,给这些人带来一些欢乐,不失为一件善事。』游戏,不也是如此吗。

我想我的初心一直没有变过,大学带着舍友做项目,偶尔为开源做一些贡献,无偿为创业朋友提供帮助,有时看到朋友圈水滴筹捐点小钱,教教同事拉花,都能够满足我的自我实现需求,给我带来快乐。但问题在于,这些事情能为社会所带来的价值总剩余相对有限,如果我想要带来更大的价值,我需要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和更多的资源,做出影响面更大的事情,而这,就是我的动力来源,同样也是我当初愿意从研发岗位转制作人的原因,我希望自己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学习和思考一件事情是怎么做成的,看看这个世界更大的闭环是怎样的。这条路的不确定性远比研发高出许多,也难上许多,但这和我的初心相符,我不会后悔。

放眼当下,我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有一个价值观契合的公司,有着相互非常信任的人,有着一帮简单又厉害的伙伴,有一个自由而自驱的工作环境,还能做着自己认可的事情,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会带着这份幸运,把我想做的事情做成的。

我值得。

思考,总结和表达

杰拉斯 杰拉斯 | 时间:2017-08-07, Mon | 22,468 views
心路历程 

很久不曾写东西,很久不曾长时间深度思考,很久不曾想一些有的没的哲学问题。很多次问过自己为什么,但自己给自己的回答是,自己越来越浮躁了。为什么浮躁?因为想要的太多能力跟不上。想要的太多,想学的太多,可以提高的太多,好像自己真的很努力很上进,却是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逃避停止思考带来的危机感。这使我陷入了一个怪圈,缺乏思考使我在精神层面无法进步,进而在各个方面都很难有更大的突破,而长时间的没有突破让自己更加浮躁,更加不愿静下心来去思考。

(阅读全文…)

『论孩子』——给未来的我

杰拉斯 杰拉斯 | 时间:2016-03-09, Wed | 11,851 views
心路历程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纪伯伦

不惑

杰拉斯 杰拉斯 | 时间:2015-04-30, Thu | 42,653 views
心路历程 

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是什么?有一段关于快乐的采访是这样说的:『以前小时候很快乐,但长大了渐渐就不快乐了,可能现阶段有很多困惑想不明白,等到这些事情渐渐想明白了,就会重新变得快乐起来。』窃以为不惑不仅仅是想通了许多事情,更是明白了世界上永远会有更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但却能够泰然处之,虚心学习。人这个时候会有两种表面上截然相反的特质,自信而谦虚。从术的角度上讲,自信在于已经悟出了自己的『道』,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即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够圆满地解释和应对曾经经历的和可能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而谦虚则在于改变,当视野和经历更加丰富时,往往会发现自己的『道』并不完美,能够有勇气去改变甚至颠覆曾经的想法,能够放下身段向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也就是『空杯心态』。

然而,改变恰恰是最难达成的一个条件。改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可以通过改变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技术菜鸟可以通过努力成长为一个极客,但是一个不懂改变的人如何才能通过改变成为一个敢于自我改变的人?所以,改变往往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往往是一个外力的作用。真正不惑的人通常有一个共同点:遭遇过至少一次很大的挫折和失败,但又从中走了出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从根本上颠覆一个人的思想,才能够明白自我与世界的冲突,而只有不沉浸在受害者心态中,才能够大彻大悟,浴火重生。

但是,即便是经历了许多颠覆和改变,并不意味着在不惑的前进道路上一路坦途。当自己的『道』似乎接近完美,任何事情都无法撼动时,或许不是『道』已大成,而是已经走火入魔,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此时的问题在于,并非自己不想改变,而是自以为无需改变,画地为牢而不自知。这时候则需要通过切换状态,转换角度来验证自我,比如出世与入世,乐观与悲观,专注与发散等等。

以上算是入世一年多以来的总结沉淀,如今正在往出世的状态切换。其实出世入世相辅相生,没有入世何来出世,而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都应该留有一丝清明,才能够不忘初心,避免走火入魔。举一个具象一些的例子,在入世享受小幸福的时候应该居安思危,才能够保持进步;而在出世追逐梦想的时候,也应该关心身边人,争取理解和支持。最后附文一篇,以此自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